发布时间:2025-05-29 04:30:54 来源:科拉深孔电影在线 作者:{typename type="name"/}
萧承震 黟山日出 2021年
萧承震 亭亭净植 2021年
萧龙士 七月食瓜 20世纪70年代
王守志 山河依旧 2021年
周彬 月夜双栖 1984年
萧龙士 学琴图 20世纪20年代
王守志 太行晨曦 2014年
周彬 九寨馀雪 1992年
王少石 山茶花 2016年
王少石 枇杷游鸭 2014年
为充分梳理安徽本土艺术名家个案,江淮家人展示本土艺术名家风采,大写助力本土美术事业的意画发展,铭刻地域文化的派代集体记忆、文化认同和精神力量,表画由合肥市文联主办,启幕亚明艺术馆策划并承办的江淮家人“名城之韵——’2022本土艺术名家专题研究展”之“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将于11月11日在亚明艺术馆启幕。
江淮大写意画派是大写以萧龙士为代表,以大写意为表达手法、意画花鸟为主要表现对象,派代在江淮大地上形成的表画绘画流派。作为接续中国绘画传统的启幕地域绘画流派,江淮大写意画派有着鲜明的江淮家人绘画流派特征。此次展览推出的大写王少石、王守志、意画周彬、萧承震四位画家,是画派旗手萧龙士的入室弟子,代表了江淮大写意画派的艺术创作面貌,画风敦厚、雄健、朴实,充分展现了四位画家的艺术个性和富有传统内涵的艺术探索成果。
“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作为亚明艺术馆维修改造完成后首次对外推出的重点活动,是亚明艺术馆自主艺术品牌“名城之韵”系列展在新时代新的拓展。亚明艺术馆一直关注对本土画家的研究和推介,以挖掘美术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为己任。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安徽地域特色、树立了地域文化自信,也有效地展现了美术馆的学理,以及对地域艺术创作流派、个案的研究状况和思考脉络。基于展览的“悟园论坛”和“中国画的色彩美学公教活动”将在展览期间举办并进行网络直播;收录全部展出作品和相关文献的精装本《名城之韵——’2022本土艺术名家专题研究展 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作品集》将同步推出。
展览将展至11月20日。亚明艺术馆将会以全新的面貌为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
序一
变与不变
——以江淮大写意画派为视角 (节选)
江淮大写意画派作为接续中国绘画传统的地域绘画流派,有着鲜明的绘画语汇特征。研究、释读该画派的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及艺术历程,很有益于加深我们对伟大的民族绘画传统的认知。画派旗手萧龙士出生于国画之乡安徽萧县,青年时期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后拜吴昌硕为师,接受海派艺术的熏陶,继入齐白石门,数十年如一日,锤炼大写意绘画艺术。先生一生倾心于中国书画创作、教育,其入室弟子王少石、王守志、周彬、萧承震四人承继先生绘画精神,孜孜矻矻,各自以富有个性语言特征的艺术实践展示出大写意绘画在数字时代的勃勃生机。
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开创者萧龙士先生对吴昌硕、齐白石等人花鸟画写意画风的继承和坚守,渐而汇入传统之大河。先生在世的一百年里,中西文化、古今观念的碰撞与对立,新观念的生发,画家个体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给其带来选择自由的同时,又带来了更多的迷惘。无厘头的艺术创新和艺术宣泄,让人获得的仅是短暂的快感、惊奇,最终无所适从、空手而归后,也只能作长久的叹息了。
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崛起,是以萧龙士先生及其一众优秀学生对传统进行深度掘进作为重要标志的。因对传统的深刻认知和理解,王少石、王守志、周彬、萧承震四人的求“新”求“变”也就有了真正的可能。王少石对诗、书、画、印一体化的追求,对物象色彩的精准把握与糅合提炼,保持了大写意的纯度。王守志在大写意人物、山水、花鸟都达到了为人惊叹的高度,其落墨赋色不落成规,信手拈来,皆具神韵,在“大”“写”“意”三个维度上,都有新的拓展。其《太行》系列作品,万毫齐力,墨韵天成,大体量的“点”“线”“面”累积出一片混沌、神秘的意象,令人为之击节。周彬的花鸟作品与萧龙士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以隶书、行草之意运笔,寓于纸面的是诗感的文气;其山水取意古法、不薄今人,颇多新意。萧承震承其父衣钵,得其神韵的同时,致力化解风格“近”“似”的约束,老笔纷披,匠心独运,已辟出一片自我的天地。
以江淮大写意画派萧龙士、王少石、王守志、周彬、萧承震的作品来讨论中国绘画的“变”与“不变”的命题,姑且不论会不会得出精准的判断,却无疑会启发大家对近百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展开更多的思考……
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写意绘画在近百年来发展的见证,是基于相近的美学取向、艺术表达、情趣追求,有着鲜明的艺术流派语言特征,自发地、自然而然形成的中国画流派。就空间和创作主体而言,相较于江淮大地上姑孰画派、新安画派等具有共时性。就时间和风格体系而言,承袭陈淳、徐渭、八大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基因,与扬州画派、海派绘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具历时性的特质。其“不变之处”是维系对笔墨的坚守,并由对笔墨的坚守进而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弘扬。其“变”之举是在山水、人物题材的拓展,是对书法、金石相关领域更深程度的挖掘。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中国画的“变与不变”只有在对传统的深度、全面继承以及客观、系统认知后(即“不变”),才具备去探讨、发展新的艺术语言(即“变”)的前提条件。犹如中国画一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未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科技浪潮中有些许失色。我们有理由相信,根植于不朽的伟大文化传统的江淮大写意画派会结出新的硕果。
·何昊·(作者系亚明艺术馆馆长)
序二
画派意义
——兼论江淮大写意画派 (节选)
江淮大写意画派是以萧龙士为代表、以大写意花鸟画为艺术特色,在江淮大地上自觉形成的绘画流派。萧龙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大师,其先后师事吴昌硕、齐白石,与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等艺界名流相竞爽,经历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103年的历史变革和90多个春秋的笔墨生涯,有数以千计的弟子、门生,开创了江淮大写意画派,在苏、皖、鲁、沪等地及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宋人邓椿在《画继》里说:“画者,文之极也。”绘画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笔墨承载着文化,同样文化也通过笔墨在传承。中国画创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中国人习惯把观赏画称“读”,把作画叫“写”,绘画和文化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安徽的文化是灿烂的、丰厚的,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在皖北以萧龙士为代表的大写意花鸟画家群体,敦厚、清新、朴实的画风更能体现皖北的老庄文化,那种中庸平和,不急不厉的创作心态,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无不透露出朴素的老庄文化与和谐的时代精神。
萧龙士一生的笔墨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朴实纯真的“中和之美”是其不变的本色,这种追真求朴的美学思想源于庄子的“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萧龙士以朴之心、朴之情、朴之笔、朴之墨,描绘时代的至真、至善、至美,以一种“墙角种菜作花看”的朴素情怀把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到高度精粹的文人画之中,给当代大写意花鸟画注入健康的生命力,使绘画艺术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
亚明艺术馆关注对本土画家的研究和推介,注重挖掘美术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在全国美术类场馆中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
放眼全国,一个省展美术作品的面貌可能和国展的面貌一样,而一个国展的美术作品面貌很难看出某些地域特色。“百花齐放”的展览面孔背后其实是千人一面的流行风。地域特色到底要不要?如何保持地域特色?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最能回答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全国美术的发展来看,对于地域特色的坚持与坚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安徽美术的发展,强调地域美术特色、重视地方画派研究,汲取本土文化营养,开拓性地创造自己的笔墨语言和风格面貌,既能保持安徽地域美术的特色,又能站在全国美术的时代前沿,这才是安徽美术的希望。亚明艺术馆推出的“江淮大写意画派代表画家四人展”是该馆2022年本土艺术家专题研究展,这不仅是学术层面很高的一个展览,也是展示地域特色、树立安徽人文化自信非常及时的一个展览。
……
当然,画派不是打造的,是约定俗成的,是美术客观发展的必然产物。江淮大写意画派的画家群体并没有去鼓吹“江淮大写意画派”本身。他们普遍为人低调,几十年如一日,注重自然造化和生活历练。他们以发展的、开放的、包容的心态,根植安徽传统文脉,去寻找自己的个性语言,丰富自己的笔墨内涵。在安徽美术的共性下寻找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把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审美理想融入到创作中去,努力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本次展览所选的四位画家就是最好的例证。请大家拭目以待!
·陈明哲·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