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29 03:57:02 来源:科拉深孔电影在线 作者:{typename type="name"/}
近日,套淮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吴海涛、河历化丛河历化李良玉主编的史文书读史文《淮河历史文化丛书》(八卷本),由黄山书社陆续出版发行。懂淮丛书200余万字,套淮从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河历化丛河历化风俗民情、史文书读史文名家大族、懂淮灾害与治理、套淮历史人物、河历化丛河历化名城古镇、史文书读史文战争风云、懂淮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方面,套淮系统梳理了淮河流域厚重的河历化丛河历化历史文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学术研究的史文书读史文空白。
淮河文化源远流长
淮河,中原腹地的一条古老河流,曾与黄河、长江、济水并称为“四渎”,在早期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代仍被列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近年来,淮河流域经济史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历史文化研究的整体性、资鉴性仍存在较大短板。
“淮河流域独流入海的地域形态,孕育了相对完整的淮河文化体系,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其历史渊源值得深入研究。”阜阳师范大学教授吴海涛说,开展淮河历史文化研究,首先要明确淮河流域的范围: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豫、鄂、皖、苏、鲁5省35个地市182个县区,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抵黄海,北邻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与黄河流域为界,南邻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为界,都是这套丛书关注的范围。
“淮河流域的文明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南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距今约1万年—3万年前,当时的南召猿人已经会用火和管理火。”吴海涛说,从夏商周时期的古国族,到治淮传说和早期水利开发,以及先秦时期孕育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家,淮河历史文化丛书从纵向传承与变迁、横向内涵与外延两个维度作了系统梳理。
治理淮河千年不息
与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也有自身的特征。千百年来,人们用“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来赞美这里人文蔚盛、物产丰饶。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的先民一直与水患灾害作斗争,千百年来从未停歇。
从大禹治水、伯益凿井的传说,到楚相孙叔敖在固始、寿县修建期思雩娄灌区、芍陂,再到巢肥、邗沟等运河,淮河流域的先民利用河网密布、水流众多的优势,变水害为水利,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南宋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畅通。然而,在宋元以后黄河夺淮的700年间,淮河流域成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灾区。”阜阳师范大学教授于文善十多年前就关注淮河流域灾害史,先后发表文章数十篇。
在淮河历史文化丛书——《淮河流域灾害与治理》一书中,于文善结合研究成果,重点探讨淮河流域成灾原因、历代应对措施和成效弊端,以及新中国的治淮成就,系统阐释了数千年治淮史。“希望通过这种类型的历史研究,让读者对淮河流域灾害环境变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今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点启示和借鉴。”于文善说。
名城古镇与世家大族
由于地处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之间,淮河文明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融汇了中原、齐鲁、荆楚、吴越等文化类型,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了老子、孔子、墨子、庄子等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家。可以说,淮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轴心。
在《淮河流域名家大族》一书中,作者梁家贵、吕壮选取了曲阜孔氏家族、亳州曹氏家族、龙亢桓氏家族等10个名家大族,每一篇都用2万余字的篇幅概述家族发展史和族训家风。“我在从事元明以降淮北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时,涉及淮河流域不少名门望族及其变迁,这本书可说是上一个研究的延续。”阜阳师范大学教授梁家贵说,姓氏是一个家族区别于其他家族的重要标志,要了解一个家族的发展演变史,离不开族谱和家训。以曲阜孔氏家族为例,历经2500余年而不衰,不仅与历代统治者尊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有关,也与其族训家风密不可分,孔子家族堪称“中华第一家”。
从古至今,淮河流域由原始聚落到繁华城镇,人们不断将先进的技术、文化及思想观念融入城镇建设中,创造出理想的生活空间。从内容上看,《淮河流域名城古镇》一书介绍了18个古镇,其中安徽就占了12个。“这样谋篇布局一方面是因为这里是淮河流域的核心区,文化特征更为明显。”阜阳师范大学教授李强说,另一方面也与笔者工作在皖北,对安徽名城古镇在研究基础、资料收集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积累有关。
此外,淮河流域的重要历史人物、著名战役、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在丛书中作了系统整理。“本套丛书由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和部分研究生分工编写,力求融知识性、学术性、通俗性、可读性为一体,帮助更多读者加深对淮河历史文化的了解。”阜阳师范大学教授李良玉说。(本报记者 尚原野 文/摄)
相关文章